生活中如果他不愿意做这三种事情,那就说明这个人是很自卑的
我认识一位朋友,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多不幸,拮据的经济环境,常年吵架最后离婚的父母,长期在自己面前抱怨的母亲……
尽管日子不太舒坦,但是她还是成为了很多人眼里的优秀者,大学本科毕业后,她却突然失业了,迷茫和自卑成为了她如影随形的标签。
她说,自己小时候就已经有感受到一丝不同了,但是直到现在,她才发现自己是一个极其自卑的人。
自卑者往往会在面对问题时采取防御措施。
也就是说,生活中如果他不愿意做这三种事情,那就说明这个人是很自卑的。
与人对视
通常情况下,双方在沟通过程中,会频繁出现眼神的交流。一方面对视是一种情感连接,追求连接的欲望属于人的本能;另一方面,目光的对视也代表着心灵的交流。
迎上他人眼光时,立刻回避、闪躲,就说明这个人内心是极其自卑的。
眼神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状况,自卑者渴望与人的情感连接,但是又害怕被对方看穿,他们这个时候是“心虚”的,因为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内心,害怕被“入侵”。
例如,有的人去别人家做客,会显得过分拘谨,好像四肢都无处安放,因为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,而且是属于别人的空间,自己就会感到不适、没有安全感。比起更宽更广的外面,他们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。
向他人表达负面情绪
压抑自己,隐藏负面情绪,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。
有的人把“向他人倾诉”当成一件会对他人造成困扰和麻烦的事情,所以每当他们心里有情绪,需要跟别人倾诉表达时,他们就会选择沉默和隐藏。
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项关于母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,我们所有社会交往关系的建立都是在母婴关系这个基础上建立的。母婴关系是我们来到这个社会所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,这个人际关系在我们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,孩子小时候的容器是母亲,也就是说,母亲是孩子负面情绪的容纳器皿,负责容纳孩子所有的负面情绪,同时包括所有的“攻击”——孩子哭闹发泄情绪时所有的撕扯和扔东西,这些行为的后果都是母亲在承担。
面对孩子的哭闹,母亲需要对孩子进行安抚和呵护。
人类表达情绪也算是本能之一,这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了。
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有些人会把情绪深深压在心底,尤其是自己的负面情绪,他们会选择独自承受,既不让外界知道,还装出一副“我很好”的样子。其实这就是自卑的体现。
适当的情绪表达甚至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,但是自卑的人总是害怕人与人之间的连接,所以总是隐藏自己的情绪,总是压抑自己。
拒绝他人
我们总是在说,会哭的孩子有糖吃,这个道理其实一点也不假。
研究表明,人类总是会倾向于关注群体中最突出的那个人。比如,幼儿园里引起最多关注的都是两类孩子:最听话的和最不听话的。
然而,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给困住。
开篇提到的那位朋友就是典型的老好人。别人拜托她什么事,她都能答应下来,哪怕很多都是自己不想做不愿意做的事,但再三考虑后她还是会答应人家。她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,她需要别人夸奖,需要那句“你真好”“你真懂事”。这是个体寻求心理补偿的表现。
自卑的人在内心里是非常渴望得到爱的,又总是认为自己不配,所以需要做点什么来换取这样的“匹配”。为他人着想对自卑者来说,就是成本最低,也能最快实现这种补偿的行为了。
还有一部分人根本是无意识的举动。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讨好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内心的满足感,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样能让大家都快乐,哪怕有时候自己不快乐,别人快乐就可以了。
这不用我多说,大家都知道是比较病态的心理了。
自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,如果自我不够饱满和充沛,那么就会从别人身上寻找自我价值和自我感受,从而也就变成了需要依赖他人才能找到自我感的自卑者。
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,很多心理问题都是“未分化”所导致的。自卑也是如此。
由于认定了自己不够强大,很虚弱,所以会想尽办法去讨好他人,来者不拒,还要隐藏真实的自己,说到底就是害怕关系。
自卑者不是害怕建立关系,而是害怕关系的结束,害怕被遗弃。但是伪装和防御并不能帮助自卑的人解决任何问题,反而会愈演愈烈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,利己主义者总是过得很好的原因。
优先考虑自己是人的本性,把自我放在第一位才是更重要的事情。我们都在社会中寻求一种平衡感,真正能够带来平衡的,就是对自我的重视。
尊重自己的一切,包括感受和心情,接受这一切,才能达到自我平衡,才能拥有自信,才能跟他人建立平等的、真实的、独立的关系。
别再忽略自己了,你也非常的珍贵。